「安龍多重奏」解鎖道教當代魅力 3/1於西本願寺現場作米龍

2025年3月1日恰逢農曆2月初二土地公聖誕,也是傳統習俗中「龍抬頭」的日子,國科會人社中心特別舉辦「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活動,將在現場進行米龍製作,讓大眾近距離感受米龍從無到有,更親身體會手工創作的細緻歷程及文化精神。

米龍,原是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壇「安龍謝土」科儀中的特色,凡是施工動土、破壞土地原有秩序後,人們會在廟宇落成的慶成醮典中舉行安龍謝土儀式,以安鎮龍神、重建土地秩序,過往安龍謝土儀式,會大約50斤米在草蓆上排出龍形,左置青龍符,右置白虎符,等良辰吉時由道士為米龍開光點眼,安鎮龍神,送走虎神。

進入21世紀之後,米龍的製作無論是規模、舉行時機及精緻程度都有很大的改變,從原本的50斤白米逐步擴大到幾萬斤,原本的醮儀甚至更逸出醮儀脈絡而成為祈福儀式,並廣泛運用在神明誕辰、節日慶典中,也與其他宗教如佛教、靈山或藝文團體結合,成為臺灣重要節慶的代表活動之一。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活動結合學界、藝文團體與米藝展演,邀請知名米龍藝術大師葉峻男道長、十鼓擊樂團執行長及中央研究院士李豐楙士等相關領域傑出學者參與,從經典、轉譯到現場展演的不同角度,探索這個傳統儀式如何在當代臺灣被重新創作,並發展出不同的風貌,更有難得一見的米龍製作現場展演,讓大眾能近距離感受米龍從無到有的製作經過,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
日期:2025年3月1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6時
米龍展演時段: 11:50至13:40
地點: 臺北市立文獻館樹心會館(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174之2號)
活動網頁:https://www.hss.ntu.edu.tw/zh-tw/activity/1191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活動邀請文學、人類學、宗教學的專家,從經典文本到轉譯當代多角度,探討道教儀式與創作之間的豐富連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供)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活動邀請文學、人類學、宗教學的專家,從經典文本到轉譯當代多角度,探討道教儀式與創作之間的豐富連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供)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活動邀請知名米龍藝術大師葉峻男道長現場示範米龍製作。(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供)

「安龍多重奏:道教與創作」活動邀請知名米龍藝術大師葉峻男道長現場示範米龍製作。(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