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元宵廟會
說起「鹽水蜂炮」,不僅每年元宵節都會吸引民眾熱烈參與,更是臺灣的特色民俗活動,享譽國際,素來有「北天燈、南蜂炮」之說,民國97年(2008年)更登錄為「台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民俗,而鹽水蜂炮的起源您了解嗎?
由鹽水武廟主辦的「鹽水蜂炮」,據推測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由於當時瘟疫盛行,民眾向關聖帝君祈求平安,經請示須舉辦遶境活動,因此由武廟周倉爺做開路先鋒,關聖帝君殿後,沿途燃放炮竹遶境,沒想到結束疫情也消退,為感念神恩,於是成為每年元宵節的慣例,也發展成為如今的著名的蜂炮盛會。
民國63年(1974年)時的武廟管理人希望讓外地人加深對於「鹽水」的印象,因此以集資方式打造了第一座城門造型的蜂巢組合式炮城,也成為如今蜂炮的主要形式,而蜂炮是由沖天炮製成的大型炮台,由於點燃時會發出鳴聲,因此稱之為「蜂炮」,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的蜂炮造型更是充滿創意與變化,讓參與的民眾嘖嘖稱奇。
此外,鹽水就是過去的月津港,「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更說出清朝時月津港的重要性,近年來,「月津港燈節」也是鹽水地區元宵節期間的重要活動,看蜂炮之餘讓民眾也能夠享受鹽水地區的地景之美。
參加「鹽水蜂炮」時,別忘了儀式放的鞭炮是要敬獻給神轎內的神明,具有其神聖性,不能以娛樂性質看待,隨著遶境活動逐漸盛大,「鹽水蜂炮」也將原本1天的活動延長成2天,並於為農曆正月14、15日進行,遶境也有不同路線,路線啟程會在廟埕前點燃大型炮城,更吸引民眾「犁炮」去除厄運。 「鹽水蜂炮」是消災祈福的傳統習俗,更表現出表鹽水人的熱情,想要參加的話別忘了做好安全防護,才能求得一個福氣滿滿的新年唷。

鹽水蜂炮每年都吸引大量人潮湧入。(取材自臺南市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