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海城隍抵擋法軍 與北港媽祖齊名

位於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建於咸豐6年(1856年),城隍信仰在漢民族中有著相當的根基,霞海城隍則是在道光年間隨福建泉州府同安人渡臺,原本奉祀於艋舺八甲庄的同安人聚落。


咸豐3年(1853年)時的拚械鬥,讓艋舺同安人奉城隍之命遷移至大稻埕地區發展,最初奉祀於糕餅舖中,之後地方善信共同發起建廟,霞海城隍廟也因此成為大稻埕地區的信仰中心。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時,據傳臺北祈求霞海城隍爺保護,最後法軍在五堵就被擊敗,未能攻佔臺北,也因此被民間尊稱為「威靈公」。

儘管在臺北盆地的開發中,大稻埕地區晚於新莊、艋舺、滬尾、八里坌等地,但因開發後商業蓬勃,至清末、日治時期已成為臺灣本島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每年霞海城隍出巡繞境,更與北港的媽祖繞境活動齊名,在日治時期便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之稱。


霞海城隍廟內主祀霞海城隍老爺,另外還有從祀二判官(文、武判)、謝范二將軍(七、八爺),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城隍夫人、八司官、八將軍、馬使爺及月下老人等,廟中約有200尊左右的神像,也是臺灣相當少見神像密度如此高的廟宇。

霞海城隍廟以求姻緣的月老聞名之外,廟中的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相差約70歲,因為民間相信「老夫疼少妻」,也有不少信眾前來祈求家庭幸福。

霞海城隍廟見證了大稻埕地區的發展。(取材自霞海城隍廟FB)

霞海城隍廟見證了大稻埕地區的發展。(取材自霞海城隍廟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