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縣大埤鄉的大埤三山國王廟,俗稱太和街三山國王廟,是在地潮州移民發展的歷史見證,現為國定古蹟。
相傳在清康熙13年(1674年)有潮州人帶著三山國王神像來臺,並奉祀於家中,由於當時瘴氣使許多民眾染疫,在三山國王庇佑下病癒,也讓信徒日漸增多,之後經三山國王指示供奉於太和街百姓公祠中,於是改為前殿奉祀主神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直至清嘉慶年間信眾集資建廟,並自廣東迎回神像奉祀,定名為「太和街三仙亭」,民國時,「太和街」被改稱為「新街」。
之後信徒組織為7大柱負責祭祀工作,清光緒年間曾募資整修,明治40年(1907年)因地震倒塌,也因信眾經濟困難,未能募款修建,暫由信徒迎回安祀,直至昭和6年(1931年)才又募款重建廟宇,重建時百姓公指示願退出禮讓三山國王,經信徒獻地後,於廟後集資興建百姓公廟,也因此三山國王指示信眾參拜時,應順道參拜百姓公廟。
民國期間又經過多次擴建而成今貌,大埤三山國王廟樑柱相當有特色,彩繪以紅為底色,加上裝飾雕刻,豐富多變,深具歷史藝術價值,三川殿上屋脊為三川脊,並有雙重脊堵,稱為西施脊,並以福祿壽三仙作為屋脊中央的裝飾,剪黏及交趾陶裝飾繁多,題材以三國、封神榜為主。
大埤三山國王廟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神尊分靈遍布全臺及東南亞國家,而分靈至馬來西亞沙勞越古晉的三山國王,也曾遠渡重洋返回娘家會香。
大埤三山國王廟中有不少清朝時期留下的文物,現為國定古蹟。(取材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