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醮典
醮典在信仰形式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而進行醮典時,有哪些必要條件呢?
想要進行醮典,首先必須有道士主持,並設置道場舉行道教儀式,在進行的時時間必須延續1天以上,這是從臺灣民俗研究前輩劉枝萬歸納歷史文獻記載與中外學者之研究後,所指出所謂「醮」的意義。
而醮也分為定期性與不定期兩種,可以從醮的名稱上了解進行的目的,定期性的有臺灣南部盛行以迎送王爺為主的「王醮」(瘟醮),多是「3年一科」,也就是3年舉行一次,其他還有「平安醮」,可長至30年舉行一次。
不定期的則有宮廟新建或重修落成的「慶成醮」,或是一段舉行的「清醮」、「福醮」,為慶賀神明誕辰進行的「神明醮」(生日醮),也有些會以醮典舉行的時間長短進行命名,常見為「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等,多以奇數命名為主。
.jpg)
醮典舉行時會依其目的進行命名,如大甲鎮瀾宮重修落成便舉行「歲次甲辰年大甲鎮瀾宮重修慶成祈安七朝清醮」。(取材自大甲鎮瀾宮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