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道教發展之6
道教進入臺灣,主要是因為宋朝末年大陸動亂,福建、廣東地區移民來台,帶來老家神明和祖先牌位,然而清朝時期更加強臺灣佛道難分的發展,則別有原因。
明末清初時,明朝遺臣鄭成功退守臺灣,期「滅清復明」,此時在大陸仍有道教許多有志之士,用組織方式創立教派,企圖推翻清廷,這類的「無為教」有如天理、八卦、白蓮等,鄭成功更以陳永華做為香長,奉祀關公,並創立洪門會來組織民眾,呼應大陸之教派。
在清廷的嚴打下,大陸的教派逐漸也移到臺灣,使得全臺一時遍布道教廟宇,更以南部最多,鄭克塽降清後,清廷收回台灣,但私下仍有許多以道教團體為核心的反清民變,清廷於是進行「抑道揚佛」,希望轉移臺灣地區的信仰中心,強調「修來世,生淨土」,希望能削減道教在臺灣的影響力。
然而在清乾隆時期,福建漳州的道教天地會在台灣領導反清武裝行動,當時因怕引起清廷注意,因此以佛教為掩護,天地會的教長認為,如果公開以道教面目出現,必引起清廷的注意,但天地會還是必須發展,於是決定藉佛教為掩護,也因此都假扮為「僧」,爾後在林爽文之役失敗後,天地會分子遭掃蕩,但已可窺見道教發展在臺灣更深的紮根。
清廷曾有「抑道揚佛」政策,希望稀釋臺灣道教徒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