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樓魁星信仰 日治時期延續至今

臺南赤崁樓建造於1653年,赤崁樓的魁星信仰開始年代不詳,但依據大正年間日日新報報導可知日治時期已於赤崁樓中供奉。

赤崁樓原為進佔臺灣南部之荷蘭人所建,最初稱為「普羅民遮城」,與安平的「熱蘭遮城」遙遙相對,熱蘭遮城是荷蘭總督統治中樞,普羅民遮城則是行政及商業中心,俗稱「紅毛城」或「番仔樓」,後稱「赤崁樓」,現為國定古蹟。

歷經300多年的赤崁樓,原因荷蘭人為防禦而修建,之後因臺灣中南部大地震,荷蘭建築全部倒塌,沈葆楨為牡丹社事件領軍來臺時,為行船安全,上奏請准建海神廟於赤崁樓遺址上,因故延緩未能完成,之後,臺灣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在赤崁樓西側建「蓬壺書院」,並在城堡殘基上蓋五子祠﹝供奉宋儒朱熹、程灝、程頤、張載和周敦頤﹞、「文昌閣」,並復建海神廟,日治時期,赤崁樓被改為「陸軍衛戍醫院」,並拆毀大士殿,修建海神廟、文昌閣與蓬壺書院門廳。

而今的赤崁樓飛簷紅瓦,樓閣巍峨,曾是荷蘭時代的西式城堡,又是清領時代的中式樓閣,更是日本時代陸軍醫院,見證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變遷中。

臺南赤崁樓經歷臺灣變遷,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取材自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網站)

臺南赤崁樓經歷臺灣變遷,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取材自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