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在民間有句俗諺:「臺灣天公三間半」,這是什麼意思呢?而為什麼有半間的呢?這句話說的是指相傳臺灣最古老且負盛名的天公廟分別是北臺灣的「新竹天公壇」、中臺灣的「沙鹿玉皇殿」、南臺灣的「臺南天壇」,而最後的「半間」則是「彰化元清觀」。
天公在是民間信仰中是對玉皇上帝的稱呼,信眾認為天公是天界中的最高主宰,這也是從對天的崇敬演變而來,在封建時代因為只有皇帝天子可以祭天,所以一般的天公廟未必能有玉皇金身,有些廟宇則設「凌霄寶殿」祭祀玉皇上帝。
在明清時期開始,臺灣也開始興起為天公建廟的風潮,「臺南天壇」原為明鄭王朝官員祭天的地點,至清朝時由官民合建廟宇,「沙鹿玉皇殿」則是由民眾恭請金身來臺後興建,「新竹天公壇」則是竹塹城信眾先組「天公會」進行輪奉,後才建廟,「彰化元清觀」則原是當地的泉州人的信仰中心,而廟地卻因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導致正殿及後殿部分遭到拆除,這也就是被稱為「半間」的原因。 「臺灣天公三間半」這句俗諺代表了臺灣早期的宗教歷史的故事,有機會到這些天公廟參拜時,也可以了解一下臺灣的開發歷史。
臺灣天公廟多以壇、殿為名,其中以「觀」為名的「彰化元清觀」顯得相當特出。(取材自彰化元清觀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