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跨越族群展現凝聚力

可有聽過「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這項媽祖繞境活動是以聯庄形式祭祀,透過對媽祖信仰,將不同祖籍的人群組織起來,此聯庄組織超越族群、聚落、地域,並形成緊密連結,而這項深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傳承百餘年,也在民國103年登錄為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

清治康熙年間,有大批來自福建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並相繼於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大武郡溪的東邊被稱為武東保(原舊社地區,今社頭鄉一帶),西邊則為武西保(原小紅毛社、大紅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帶),乾隆年間此地逐漸形成武東、武西保八個庄頭七十二聚落。

其後,枋橋頭創建「天后宮」,經歷嘉慶、道光年間改建、重建,清末改名為「天門宮」,早期此地因漳、泉、客等族群械鬥,因此客家人與漳州人籌組七十二庄,並由八個大角頭各雕刻一尊媽祖,供奉於社頭鄉枋橋頭天門宮,也因此構成「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的由來。

這項由聯庄組織形成之民俗活動,不僅延續著傳統割香儀式與繞境傳統,更體現出在地漳、泉、客族群的團結精神,聯合到鹿港割香後回庄遶境,成為社頭地區最重要之民俗活動,也體現出在地之共同信仰,表現出特殊的生活文化價值。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各角頭會媽時,展現出自主優良的精神典範。(取材自國家文化資產網,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各角頭會媽時,展現出自主優良的精神典範。(取材自國家文化資產網,彰化縣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