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福星宮保護民俗活動 延續傳統

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的福星宮,通稱「石牌福星宮」,不僅是石牌地區具歷史價值之古廟,更是石牌地區的新地標。

明末時期,淡水港是臺灣與大陸重要的通商港口之一,沿淡水河便可抵達當時臺北最繁華的艋舺,而沿淡水河岸屯墾的先民們,為與平埔族原住民劃定屯墾界線,立下石碑定界,而石碑也是如今臺北「石牌」地名之由來。 清乾隆年間,在地居民為感念社稽神、社土神和稷穀神,保佑地方安寧及作物豐收,擇地建福德祠奉祀,也成為石牌福星宮的起源,是當時石牌地區民眾重要的信仰中心,民國初年廟宇年久失修,於光復後進行修繕,依中國南方廟宇建築方式,改建成木造磚牆廟堂,且合祠五谷先帝、天上聖母諸神祗,正式改名為石牌「福星宮」。

之後又經過數次修建,成為今日完整之面貌,福星宮如今仍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每逢冬至期間透過「雞母狗仔」活動延續傳統民俗,更將信仰傳承延續。

石牌福星宮經過多次整建,如今規模宏偉。(取材自石牌福星宮FB)

石牌福星宮經過多次整建,如今規模宏偉。(取材自石牌福星宮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