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剖心死諫示忠誠 減輕賦稅助百姓成文財神

漫談財神

比干是在中國歷史上知名的忠臣,也是知名的文財神,最為知名的故事是被紂王剖心而死,因忠誠的表現,讓民間認為「無心而不偏私」,加上原本是文臣,因此成為知名的「文財神」之一。

比干本名為「干」,受封的地名為「比」,在現今山東曲阜,故名「比干」,他是商紂王的叔叔,哥哥帝乙在位時,擔任副丞相少師,於帝乙病重時代理朝政,《封神榜》中說道紂王遭妲己魅惑,暴虐無道荒淫失政,為了治療妲己舊病,需要「玲瓏心」才能救治,因「玲瓏心」僅有比干丞擁有,紂王向比干索心,說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比干大罵妲己後,向太廟祭拜,並自剖摘心擲於地上,離開時遇見賣空心菜之婦女,比干問:「菜無心能長,人若無心如何?」該婦回答:「人若無心即死!」比干於是一命嗚呼。在武王伐紂後,姜太公將比干為文曲星君,道教尊為守財真君,唐太宗時追贈太師、忠烈公,元順帝則追贈仁顯,成為仁顯忠烈公。

由於比干天生聰明,自小勤奮學習,並一心為商朝的社稷考量,為獲民心更主動提出減輕百姓賦稅,推行農業生產,倡導學習冶煉,讓殷商得以順利發展、國力雄厚,以死明志的表現受到民眾推崇,在道教《財神正朝全集》稱之為「守財藏真比真人」在周武王滅商之後,也隆重安葬了比干。

在中國河南省衛輝市西北的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更是第一座史載上的墳丘式墓葬,也有天下第一墓之稱,而廟內據傳有孔子用劍刻的碑,書有「殷比干莫」,可能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筆跡,也被稱為天下第一碑。

比干是歷史上備受推崇的英雄,也是文曲及文財神的代表之一。(取材自百度百科)

比干是歷史上備受推崇的英雄,也是文曲及文財神的代表之一。(取材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