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坪頂大湖福德宮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當時附近居民皆以農耕為生,認為因受到土地公照顧而有所收成,因此以4塊石頭堆路頭,進行祭祀膜拜,之後地方人士集資在原地改建小廟,並將石頭雕成土地公的模樣來奉祀,如今是為北臺灣最大建築的土地公廟。
民國73年,因忠義路開闢導致必須遷移,加上信徒增加,因此改建至現址,而在民國89年時,廟方發現地方上有一座建於日治昭和時期的聖蹟亭,因年久失修決定重建,並將新的聖蹟亭放置在廟的左前方與金爐相鄰。 而在廟宇經營延續上,原本只是灌溉渠田裡的保佑農民的小祠,之後泉州裔大崗村民組織民團,開啟祭典管理委員會,由民團成員捐獻,集資於南崁、坪頂附近購地,一半作為灌溉池,另一半規劃為良田出租,以租金支付民防、祭典開銷,臺灣戰後,土地則全歸廟方管理委員會,土地總值相當驚人。
之後,逐步進行修建而成規模,而因神祇排位上,土地公的官職屬於最小的,只能住在小廟之中,因此移至大廟後,大湖福德宮除了主殿是供奉土地公外,另也供奉太歲星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顯應祖師及康府王爺等,來延續鼎盛香火。
坪頂大湖福德宮信眾遍布大湖地區。(取材自桃園市龜山區坪頂大湖福德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