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集應廟帶來原鄉保佑 見證臺北盆地發展史

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由於保儀尊王也被稱做「尪公」、「尪元帥」,因而集應廟也稱為「尪公廟」,發展過程可說是見證臺灣移民史,現為市定古蹟。

清咸豐10年(1860年)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高姓族人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建廟,因經常淹水、風水不佳,清同治年間重新於景美街現址。

「尪公」張巡、許遠兩神信仰隨閩南移民來臺,當時文山區位在臺北盆地邊緣,漢人開墾時易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因此安溪人請出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來激勵士氣,另外信眾也相信神明能協助驅逐蟲害,因此舉行「迎尪公」儀式,為確保豐收。

而當時自大陸來臺的移民多以原鄉守護廟信仰中心,出身福建安溪的高、張、林3姓族人共同來臺發展時,受「尪公」保佑平安抵臺並順利發展,爾後因人丁繁衍,決定分開恭奉,於是形成高姓族人在景美、張姓族人在木柵、林姓族人在萬隆,各自興建所屬家族之集應廟來奉祀保儀尊王與林氏夫人,也因此從文山區3座集應廟的發展,也得以窺見臺北盆地移民史的故事。

臺北文山區景美集應廟與臺北盆地周圍山區開拓史息息相關。(取材自景美集應廟網站)

臺北文山區景美集應廟與臺北盆地周圍山區開拓史息息相關。(取材自景美集應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