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抑道揚佛 臺灣道教卻不式微

漫談道教發展之7

日治時期臺灣的道教發展,則因想強化民族思想,而有了不同的做法,日本在佔據台灣後,發現道教對於民眾的影響之深,若不徹底拔除,難以治理,也因為日本佛教徒較多,因此以佛教作為工具打擊道教,開啟「抑道揚佛」政策。

兩個主要在日治時期「抑道揚佛」的運動是「眾神歸天」及「皇民化運動」,首先從客家人較多的新竹、苗栗地區開始,將廟宇中的神像分類,較好送入「臺大土俗館」陳列,其餘的則用火燒毀,送神歸天,廟宇部分則交由管理員、當公產使用、當私產販售,並在戶口名簿上登錄信仰欄,加蓋佛教字樣,打壓道士的地位。

由於信徒群起反抗,日本政府之後不敢積極進行「眾神歸天」活動,但鼓勵民眾不拜祖先,收為日本天皇之民,將祖先牌位送給政府的賞賜白米,沒想到民眾都將牌位藏起來,之後「皇民化運動」,則要求民眾改姓氏,每月可以多給配給,借此將日本殖民政策更為深化。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為道教廟宇紛紛被摧毀,於是將道教廟名改為「寺」的也有不少,藉以掩人耳目,然而檯面上看起來臺灣道教已被摧毀,事實上是在檯面下進行。

日治時期的政策仍無法摧毀道教在臺灣的發展。

日治時期的政策仍無法摧毀道教在臺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