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莊廟街的「新莊武聖廟」已有超過260年歷史,建築富具特色價值,是新北市的重要文化資產,前殿大門上不畫門神,以108顆門釘代替,象徵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以表達對關聖帝君武藝高強之崇敬,後殿則保有清同治年間「置產」、「重修」2塊木質碑文及清代的匾額。
根據《臺灣通史》記載:「新莊武聖廟,係在清乾隆25年(1760年),由貢生胡焯猷在興直堡新莊倡建,祀漢壽亭侯關羽。」因此新莊武聖廟建廟時間,比新竹關帝廟還要早,也是是北部地區最早的「關帝廟」,當地人稱為「關帝君廟」。 根據後殿左牆上記錄,嘉慶2年(1797年)已有將廟地租他人使用,收入做為廟平日營運開銷,也說明了新莊武聖廟是跨區域性的信仰中心,其後於道光年間擴建,咸豐年間因漳、泉械鬥,武聖廟遭大火焚毀,同治年間發起募款整修,但因彰化戴潮春事件,意圖攻入新莊市街,導致武聖廟修建受到延宕。
直至亂事平定後,新莊縣丞捐獻薪俸,在官民同心協力下,武聖廟於同治7年(1868年)完成整建,民國年間則保留主體建築,二度將損壞部分汰換方式做修護,在民亂破壞後,廟中的歷史發展碑文仍可窺見捐獻者的族群與區域的發展,現被公告為3級古蹟。
由於清朝時期,新莊有水運與良田之利,從新莊慈祐宮至新莊武聖廟間成為繁華的商圈,更稱為「五十六坎」,直到後來新莊港日漸淤塞,被對岸的艋舺取代,至新莊地區時,可以到武聖廟了解此地區的發展。
「新莊武聖廟」現為3級古蹟。(取材自新莊武聖廟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