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醮典
在臺灣民間宗教活動中,醮典是可常見的大型祭典活動,通常會被稱為「建醮」、「做醮」,而為什麼需要有醮典呢?
最古早以前,人們祭天是出於對於天的敬畏,另外,也有因農業社會「看天吃飯」出現的祈穀、祈雨等祭祀活動,因此在道教未創立之前,就已有「祭祀太乙以及諸天神」的活動,之後也有隋唐時期的「夜間露天祭祀天神、星宿」,明朝時的「凡僧道設壇祈禱」,演變至現代是社會,其祭祀的概念則逐漸演變為還願、酬神的祭典。
在信仰層面上,透過醮典能夠祈福、禳災,形成「冥陽兩利」的狀態,而類型上面也有所不同,常見的有慶成、祈福、禳災、超度等,舉辦時間落在數年至數十年之間一次,而規模最大者,在古代與「齋」並稱為「齋醮」。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醮」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降神賜福」,而「齋」則是為了「懺悔」解罪,兼有為亡靈祈冥福之目的。
.jpg)
醮典在漢人歷史上具有十分悠久的傳統。(取材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