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古三大代天府」之一的「佳里金唐殿」原稱「護庇宮」,寺廟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到乾隆年間因協助平定林爽文事變,才被賜名「金唐殿」。殿中的有鎮廟三寶,包括康熙37年落成的「宏文求莫」匾額、含有「護庇宮」原名的古對聯,以及廟內與屋頂活靈活現的剪黏。
臺南市佳里區古名為「蕭壠」,是平埔西拉雅族4大社之一,明鄭時期大陸的軍民來此屯墾,隨著漢人遷徙而來,一說是先民為渡海入臺灣時,奉請家鄉蕭王爺及佛祖媽(觀音菩薩)隨行,之後又為求驅除瘟疫,而開始讓民眾膜拜,也有一說是先民渡海時遇風浪遇見小舟中的神像,並經當時的蕭壠人挽留,於是就此在臺深耕。
康熙37年(1698年)經信眾獻地建廟,當時稱為「東安宮」,後因信眾聽聞歸仁保西代天府神威顯赫,便請分靈回來祭祀,此後朱、雷、殷3位王爺便成為金唐殿主神,也改稱為「代天府」,因此每逢慶典陣頭會保西代天府謁祖請火,並與請火香路中途的安定港南村慈安宮及永康鳥松村3老爺宮結為「交陪庄」。
佳里金唐殿建築為面寬三開間、縱深三進,護龍正面作西洋式牌樓,三川殿屋脊屬潮州風格,其特色在燕尾尖倒勾作捲螺,傳統式木結構及承重磚牆組合之混合構造,殿中剪黏作品更是為金唐殿一大特色。
佳里金唐殿的建築充滿特色。(取材自全國宗教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