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尪公」嗎?其實「尪公」在中國閩南地區為偶像的意思,特別常使用於福建漳州地區,也是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兩位神祇的別稱,而這個信仰又是起源於哪裡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據傳此信仰源自唐代安史之亂,張巡、許遠兩位將軍帶領軍隊死守睢陽城10個月,最後為國犧牲被朝廷追封為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也因為多為共祀,因此在民間又被稱作「雙忠」,但也有認為保儀大夫、保儀尊王是同屬一神的信仰。
而此信仰隨著移民從福建來到臺灣,由於在臺北盆地南側木柵到三峽一帶的先民多來自福建安溪人,安溪人種稻、種茶請尪公庇佑好收成,因此被視為是農民的守護神。
而從大陸帶到臺灣的香火分別在臺北的景美、木柵、萬隆建廟,也都稱做「集應廟」,在三峽、鶯歌、樹林、大溪等地也有「尪公」,這是因為日治時期三峽地區開採煤礦,有不少礦工因此罹患肺病,祈求尪公治病,也因此這些區域也有不少尪公的信徒。
而尪公祭典最盛行在臺北有多條出巡路線,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李天祿帶著布袋戲團巡演,就是跟著尪公的繞境路線,而尪公祭典的「流動性」極高,都以臨時搭台方式進行,離開之後馬上拆除,因此想要知道尪公的腳步,只有跟著祭典繞行,才有機會窺得全貌。

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信眾稱「尪公」、「尪元帥」,因而集應廟也稱為「尪公廟」。(取材自景美集應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