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柱法」承重 「元清觀」創臺灣傳統建築的先例

俗諺「臺灣天公三間半」中被稱做「半間」的「元清觀」,是由泉州晉江舊溫陵的移民所捐建,而三川殿上懸掛「溫陵福地」,顯示其出身對泉州人信仰的重要性。

在《彰化縣志》記載著,昔日元清觀前有戲臺1座,每逢農曆正月初9玉皇聖誕,演戲酬神長達10餘日,婦女焚香不絕,觀者如堵,由此可見元清觀在彰化受到歡迎的程度,以及過往對於宗教活動的熱烈參與程度。

而建築方面,在元清觀三川殿兩側牆堵可看到以麒麟及鳳凰圖案為主題的交趾陶壁堵,左右兩側牆堵上更可以看到「窯後雕」、「窯前雕」兩種展現磚雕的亦法,前者是在燒好的磚上進行雕刻,而下截圓弧形的磚,則是在未燒成磚的土坯上進行雕刻,也因此燒製會出現天然弧度,用來作為邊框的起伏線腳。

此外,三川殿壽樑上的看架斗栱,雕刻有象頭栱造型,取其「太平有象」之意,明間中門的兩側的成對石雕的雄、雌獅子,造型生動比例優美,而正門上門簪為龍首造型,次間的門簪為獅子造型,稍間的門簪為蟾蜍造型,帶有古代文人喻月宮為蟾宮,裝飾蟾蜍造型有科舉高中、金榜題名的涵意,正殿的重簷歇山式建築,則是為了承受屋頂山牆的重量,在正殿次間增設1列柱子,這類型的「增柱法」可說是臺灣傳統建築的先例。

而元清觀也設有民藝館,讓青少年可以學習民俗技藝,也希望宗教文化與傳統民俗技藝能繼續傳承,有機會走訪「元清觀」時,可以細細品味國定古蹟的建築特色唷!

「元清觀」建築極具特色,更有不少大師作品。(取材自彰化市公所網站)

「元清觀」建築極具特色,更有不少大師作品。(取材自彰化市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