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命運多舛 臺灣本島最早媽祖廟

漫談安平

說起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必須先談一段明鄭歷史,鄭成功於大陸兵敗之後,以臺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攻台時,為穩定軍心,親赴湄洲恭迎3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其後荷蘭人退出台灣,鄭成功便以將大員地區改名「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由於當時屯兵開墾.無暇顧及建廟事宜,只好暫將隨軍來台之媽祖供奉於城中之荷蘭教堂內 。

根據蘇同炳所撰寫的《臺灣今古談》中提及:「臺灣建立最早的媽祖廟,當推澎湖的天后宮,時間約可推至明神宗萬曆以前……。臺灣本島之移植,則要遲在半世紀以後。」並提及臺灣本島媽祖廟以舊時安平「開台天后宮」為最早。因 此根據安平開臺天后宮介紹,宮內所宮奉的媽祖為鄭成功隨帶的3尊媽祖神像,而非「船仔媽」。

爾後於永曆22年(1668年),世子鄭經繼位時,於在安平鎮渡口建廟興建媽祖宮,並稱為「安平天妃宮」,不僅居官廟地位,更是為臺灣本島最早、最大媽祖廟。時至臺灣被編入清朝版圖,清廷為貶抑鄭氏勢力,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於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台天妃宮在台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直至日本侵台後,沈葆楨為結合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團結力,上書使安平天妃宮的地位恢復,獲頒「與天同功」匾,並改稱為「開台天后宮」,但日軍侵臺過程中,血濺廟堂,並將一批被殺死的清兵埋於天后宮後,導致香火冷落、廟宇荒廢,原本廟內之神像則被分祀於安平六角頭之廟宇中,大媽與配祀撐扇宮娥祀於海頭社廣濟宮,二媽與千里眼、順風耳寄祀於十二宮社之三靈殿,後因廟宇狹窄,移於港仔尾社靈濟殿,三媽初為王城西北帝龍殿,後祀於囝仔宮社妙壽宮。 直至民國51年期間,安平地方人士重組管理委員會重建「安平開台天后宮」,並請回3尊媽祖,爾後,鹿耳門、南港、北港各地之媽祖也都來祈求安平媽祖香灰雕塑金身,也因此每年安平迎媽祖活動時,各地的媽祖也會前來聚首,確立其「開台天后宮」之地位。

0301 2

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的發展史也見證了臺灣的發展歷史。(取材自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