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桃園市龍潭區的七十三公忠義廟,主祀在乙未戰爭死亡的73名客家義軍,每年都會在3月青年節前後進行春祭,10月光復節前後進行秋祭,透過祭典感念先民們犧牲奮戰,希望客家鄉親不忘先民愛鄉護土及保家衛民的精神。
清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登陸後,因臺灣各地人民抵抗日本接收,乙未戰爭隨即爆發,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全島情勢才稍顯平定,而原住民的抗爭則持續了近20年。
當時日軍夾攻龍潭,義民首領胡嘉猷抵抗,發生了安平鎮之役、龍潭陂之役等,之後義軍不敵轉進關西、新埔,在龍潭竹窩子地區被日軍逮捕處死73人,這些義民後代逃往各地,爾後地方人士發起重建義軍墳墓、七十三公忠烈塔,廟身於民國72年(1983年)完成。
七十三公忠義廟記述了龍潭客家庄珍惜傳統,發揚愛家護國的精神,至今也仍持續流傳。
.jpg)
七十三公忠義廟主祀在乙未戰爭中死亡的73名客家義軍。(取材自桃園市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