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寒單爺」迎武財神 臺東民俗超勇猛

漫談元宵廟會

每逢元宵節,臺東「炮炸寒單爺」那火光四射場面,總是讓人看得目不轉睛,而這項深具魅力的宗教活動,不僅呈現出臺東地區的獨特慶典特色,更在民國96年(2007年)公告為臺東縣民俗文化資產,讓我們一起了解「炸寒單」的由來。

相傳寒單爺是商朝的武將趙公明,他死後在天界專司財庫,因此也被稱為「武財」、「趙元帥」,因為據傳寒單爺怕冷,也因此出巡時信眾民眾投擲鞭炮為祂驅寒,清朝時原本全臺都有這項活動,而光復後臺灣西部就少見這項活動,臺東地區在元宵節「炸寒單爺」約起於民國 43年,逢正月15、16夜晚,臺東的商家店舖就開始準備放鞭炮,迎接「寒單爺」也是財神爺的來臨。

炸寒單爺的活動進行是由4人抬著寒單爺竹椅武轎,上方站著肉身寒單爺,武轎後安置寒單爺神像,神轎一邊搖晃,一邊在街上巡行,炮炸盛宴因有危險性,每年擔任寒單爺人數不定,也會忍耐程度調整,由於因相傳扮演寒單爺者可以獲得庇佑,因此都為自願擔任,早期肉身寒單爺需「開臉」,在臉上彩妝神明面容,開臉後就是神明的化身,後來因需要用濕毛巾將臉包住,所以也取消開臉習俗,手上持榕樹枝葉,則是相傳是道教相信榕樹枝葉可以擋煞。

而早年寒單爺金身是由信徒輪流供奉,直至民國78年(1989年)才由輪值爐主請回家建廟「玄武堂」,寒單爺才有固定奉祀的點,而早年也曾因為炮炸形式太過震撼曾遭禁止,信眾奔走讓炸寒單爺重現臺東,近年來,「炸寒單爺」更成為臺東地區代表性的民俗活動。

「炸寒單爺」活動是臺東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取材自臺東縣政府)

「炸寒單爺」活動是臺東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取材自臺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