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降乩」
所謂「文乩」,也可稱為「扶乩」,更有扶箕、架乩、扶鸞、揮鸞、飛鸞、拜鸞、降筆、請仙、卜紫姑等多種說法,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鬼神附身,並寫出一些字跡,藉以傳達鬼神的想法,信眾可以通過問事,某種程度上也可解釋為民間信仰的一種占卜方法。
在臺灣民間常可見到不同的問事種類與濟世文化,最普遍的就是擲筊,確認神明的旨意,在廟宇或是家中進行祭祀時經常可見,然而「降乩」卻不幸的遭到嚴重的汙名化及誤解,而不可否認的,這項法事也的確為常民生活帶來許多療癒與心靈慰藉的作用。
其實信眾在問事前需要先了解流程,並明白問事較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例如不少信眾會提出自己生活中所面臨的困惑,而神明的回答除了有讓信眾掛心的問題解惑之外,也同時提點生活上需要注意的事,不禁會讓信眾覺得受到神明的照顧。
也有信眾擔心神明會看穿自己的內心,但神明的提醒卻能讓信眾放下緊張,面對或反省自身的狀況,也因此「扶乩」儀式受到不少信眾的喜愛,但正因神明能夠點出關鍵問題,也讓信眾能夠轉向積極樂觀的思考,並以正信正念面對未來的難關。
心存正念,將「扶乩」視為為自己未來方向的指引,不受世俗汙名化的洗腦,這項特有的傳統文化,正是這樣在生活中默默的支持著民眾。
「文乩」儀式可見到神明藉手轎在香粉上書寫來傳達神意。(取材自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新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