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農曆春節在大陸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賣破140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票房榜前10的唯一非好萊塢電影,而主角哪吒是從何而來?《哪吒2》中又蘊含哪些道教文化元素?讓我們跟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道教文化研究學者、《道教與影視》作者袁方明的內容來了解。
根據袁方明的分析,哪吒是梵文Nalakuvara的音譯簡稱,在不同佛典中,譯名有所不同,常見的有那羅鳩婆、那吒鳩伐羅、那吒俱伐羅等。佛經《佛所行贊》中哪吒被稱為「那羅鳩婆」,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之子,爾後哪吒演變為佛教的護法神、夜叉神。
而哪吒在唐朝開國大將李靖被神化,並被佛教尊為毗沙門天王後,哪吒便從毗沙門天王之子演化為李靖之子,宋代文學家蘇轍寫過題為《哪吒》的詩:「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可見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李靖的說法已深入人心。
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相互影響,元明時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脫胎於托塔天王李靖」,《封神演義》更將哪吒塑造成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肩負著滅商興周的先鋒重任。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簡稱《哪吒1》)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主命運觀,「控火術」「障眼法」「變身術」等符菉咒語,都屬於道教文化。《哪吒2》中出現的陰陽、五行,也與道教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陰一陽之謂道」相關。
而《哪吒2》片尾字幕出現的《度人經》的全稱是《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也是《正統道藏》的開篇首經、道教三山符菉派的核心經典,其核心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勸人度己並度人,《哪吒2》的東方文化、東方美學跨越文化的邊界,讓全球共享。

《哪吒2》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將東方美學與頂尖動畫技術、現代視角完美結合。(取材自中國新聞網)